首页 > 会员园地 > 学术成果
成果展示
张瑞涛著|蕺山后学研究
发布时间: 2021-04-06 15:21:49     作者:本站编辑    


01.jpg

张瑞涛教授著《蕺山后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19年,ISBN 978-7-01-02454-3


图书简介:

  该书首次提出“蕺山后学”概念,以明末大儒刘宗周(1578-1645,后世尊称为蕺山先生)后学弟子为研究对象,分上下两篇展开研究。上篇为《蕺山门弟子考》,是根据董玚《蕺山弟子籍》、全祖望《子刘子祠堂配享碑》、杜春生《刘子全书遗编钞述》、刘士林《蕺山先生行实》等专门记载蕺山门弟子的文献,以及在检索《刘宗周年谱》、《刘宗周书信集》、《绍兴府志》、《康熙会稽县志》、《嘉庆山阴县志》、《绍兴县志资料》等文献的基础上,明确了蕺山先生174位一传弟子,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按照“文献考据学”方法,尽可能为每一位蕺山弟子撰写详细“小传”,以方便了解蕺山后学弟子的整体“气象”。下篇为《蕺山后学思想研究》,撷取蕺山门较有学术特色和人格魅力的七位蕺山后学弟子,即吴麟征、吴蕃昌、祝渊、金铉、黄宗羲、陈确和张履祥,按照“主观创造性与客观逻辑性相统一”的系统研究方法和“文本与话题相统一”的个案研究方法展开思想研究,以期立体地、逻辑地展现蕺山学派刘门师弟子的思想性格和演进脉络。


 作者简介:

微信图片_20210406151616.jpg

  
  张瑞涛,哲学博士(师从张立文先生),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诠释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客座研究员、山东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入选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青岛市西海岸新区拔尖人才。曾任韩国延世大学国学研究院客座研究员(韩国高等教育财团国际学术交流资助ISEF,2013-2014)、香港中文大学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中心访问学者(2012.11)。在人民出版社出版专著《心体与工夫--刘宗周<人谱>哲学思想研究》,在《中国哲学史》《现代哲学》《哲学与文化月刊》《光明日报》等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新华文摘》等转载。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史、中华传统美德与思想政治教育。





 《蕺山后学研究》序


  “惟有吟哦殊不倦,始知文字乐无穷。”张瑞涛教授吟读《刘宗周全集》到不知疲倦程度,才能体悟到与其研究对象进行心灵交流中他徜徉在古人的心里,及古人渗透于他的文字中的无穷乐趣。这种无穷乐趣,便激发张瑞涛教授“学非探其花,要自拔其根”。做学问不仅要探讨其表层华丽的现象,而要钩深致远地追根究底,不断呈现刘宗周的思想精华、地位作用、意义价值和人格魅力,故而他在2011年完成《刘蕺山<人谱>的哲学思想》博士论文后,在其“咀嚼有余味,百过良未足”的体验后,又历7年的探赜索隐,完成了《蕺山后学研究》一书。该书的特点体现为全面的度越性、智能的创造性、逻辑的分析性、道德的精髓性、历史的体贴性。

  全面的度越性。度越性是指在原有资源基础上继承、弘扬、转生为一种新观念、新风格、新方法,度越不是凭空超越,也不是抛弃其根本,而是一种转生的形态。张瑞涛在前人辑录蕺山弟子或籍或考的资料上,加以仔细考察、审查,发现要么未有入门标准的设定,要么蕺山弟子与再传弟子不分,要么不辨双重门籍,要么未提供弟子入师门的史实证明,要么弟子门人遗漏等等。张瑞涛教授广采博纳、艰辛搜找、补苴罅漏,设定标准,详分弟子与再传弟子,明辨门籍,考证史实,弥补遗漏,考证为174位弟子,既非黄宗羲《蕺山同志考序》所说376人,亦非吕锡云、傅振照《蕺山弟子考》的240人。这些弟子数,都存在于上述的五不足和史实之据。张瑞涛之考证为174弟子,都是亲炙受业学生,而非再传弟子或私淑弟子,因为再传和私淑弟子其理论思维有与蕺山理论思维相似者,也有非相似者。由于蕺山弟子中有自行开创宗派,如黄宗羲开浙东史学派,张履祥为首杨园学派,他们的弟子或传梨洲史学,或扬杨园理学,对蕺山的心性之学未能有充分发挥,故而,未将再传私淑弟子收入,这有益于对其理论思维本真的探赜。

  智能的创造性。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大智能的信息革命时代,创新成为时代的必然趋势,也是各个领域发展原动力。张瑞涛教授以主体的创造性与客体的逻辑性相融突和研究对象的文本与话题相融突的方法契入,对蕺山的七位弟子(祝渊、吴麟征、吴蕃昌、金铉、黄宗羲、陈确、张履祥)的思想世界进行创造性的研究。在全面搜集、梳理研究对象文本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深入探索,即以致广大、尽精微的功夫,通晓研究对象理论思维演变的进程,前后的差异及与时代思潮的关系,特别与其师生、师门弟子间理论思维的交感联通、智能互应的联系,以呈现蕺山与蕺山学派理论思维的化差异为融合、化融合而转现蕺山学派的核心话题,系统性的整体创新理论思维形态。在这里主体创新性融入客体的思维逻辑性,客体的思维逻辑性反现主体的创新性,文本与话题相契无间,智能的创新与研究对象圆融无碍,相得益彰。

  逻辑的分析性。任何思想家、哲学家要建构理论思维体系,其理论思维必合乎逻辑,无逻辑思维不能构成哲学理论思维体系。研究中心时代思潮、哲学家的哲学理论思维体系,必须从逻辑分析入手。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对话,是一种心灵的交感互应,智能联通。两者在一个平台上,相互尊重,研究者要消除先入之见,清理已有定论,同情地理解、真切地体悟研究对象的理论思维体系;研究者要促使被研究对象敞开胸怀,接纳研究者的分析、解剖、融突、升华、转生,而构成新思维、新理念。若要如此,必须十字打开被研究对象隐藏在字里行间的言不尽意之处的寓意,探索研究对象在时代背景的政治语境下在字里行间所隐去的思想本意以及作者的本真。同时对被对象理论思维的上下、左右、内外理论思维的交感联通、智能互应中进行比较的逻辑分析,就可能使被研究对象的理论思维体系的本真显现出来。心有灵犀一点通,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便进入圆融之境。

  道德的精髓性。中国的先圣先贤是世界上较早反思、倡导伦理道德文化的国家,是人类历史上较早的最细致、最完备的伦理道德文化。在历史上曾走出去,被朝鲜、日本、越南等国所容、传承,其影响力一直持续至今。中华民族传统伦理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伦理道德资源,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繁衍、文明不断的生命力所在。在其发展中又不断弘扬、光大,不仅被誉为礼义之邦,而且成为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张瑞涛教授在《蕺山后学思想研究》中精准地、深刻地体现中华民族的道德精髓。吴麟征因国破帝崩而随刘宗周殉道,“从容卓绝,义尽仁至”,忠义纯粹;为官清明廉洁,以廉为国家盛治之本,以直行行于枉道之世;治国以法,治家以诚,谆谆告诫其子弟收敛节俭,却名黜利,忠孝节义。其严格的家教家风,使吴氏家族叔伯子嗣皆清正廉明,终成“一门忠孝”的家教,而立于世。吴麟征仲子吴蕃昌,当时以忠孝节义名满天下。被誉为蕺山门下“颜回”的祝渊,以孝义为则,以兢兢无负其本心为学之大旨。金铉为学重德性伦理,为人重忠义气节。其德性伦理体现为以诚为宗、为安身立命之基和尽“独”工夫的大要。

  黄宗羲父黄尊素与刘宗周有性命之交,宗羲尊父嘱师事刘宗周,其弟黄宗炎、黄宗会同师事刘氏。黄宗羲之学出于蕺山,主张以仁为本,天下之所以平,舍仁义便无他道。仁本思想基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用于治国理政,便是不忍人之政的仁政,国之所以废兴存亡在于仁不仁。君道应以德性为重,君主应心底清明,明远见,虑患深,行仁政,平天下;应善于正心诚意,以公化私,尊贤任能,为民父母,正心以正天下。臣子的政治责任和义务,以正君心为根本,治国理政应依圣贤之道,为政者要明明德;为臣为国家的安危,百姓的福祉,敢于“格君心之非”,若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则天下定矣,反之则害政害国。臣忠、贤良、仁君融突和合,而为王道政治,王道之本在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君臣要做到使民以时,仁爱待民,取民有制,与民同乐,则国富民强,是为立国之本。

  张履祥初讲蕺山慎独之学,晚年专意于程朱,立身端直,乡党称赞。他主张教化行而风气厚的君子人格,君子应清修自重,舍利取义,儒士、士子、商士都应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为人生修养信条;君子应退避权势,无求恩泽。此介洁自持,不求权贵,凡不合道体所得,皆为君子所耻,审富贵而安贫贱;君子应和温亲切,尊师重友。天地君亲师为中国传统文化所尊崇,师的职责在辅佐君王天下平,尊师重道,明伦修德,诚信待友,为君子人格的标志;君子应至诚孝亲,恩义父母。孝是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之一,是家教家风的重点,行仁义自孝弟始,孝弟为仁之本,以致仁行天下;君子应行业端茂,戒恋女色。遵守非礼勿视听言动,以善为本,不可踰越,勿恋女色,为君子人格的重要养心内容,修身齐家,敦睦居家;君子应读书穷理,明辨贤愚。贤者平正、谦恭、敬慎、忍让、开诚、特立、持重、乐成、韬晦、宽厚善良、嗜欲必淡、持身必严、从容有常、其见远大,厚其所亲,后己先人,乐道人善,不畏强御,愚者反之。以贤者人格,张扬君子德风;君子应低调淡泊,不尚骄亢。朴素俭约,戒奢尚实。善待族亲,辑睦修好。严守礼法,培植世德。殚力民务,心系苍生。和睦邻里,济世救民。持己之廉,秉公殚明。忠恕待人,不媚不傲。悉心治道,毋于己私。重民厚生,问民疾苦。建构了全面、系统的君子人格,为世之道德精髓的标的,继承弘扬中华道德精髓,以重新走向世界,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合天下。

  历史的体贴性。有人才有历史,一切历史都是人的智能创造,无论是人写的历史,还是地下出土的文物、简帛等,均不例外。体贴有体验、体会、体认、体悟的意思,在贴近体知对象中,有所领会、领悟。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是一个民族的标识,亦是一个民族精神、风格、思维、神韵的体现,也是一个民族自己认识自己的进程。研究者对于被研究对象的体贴,不仅要将其放在一定历史的人文语境中,而且要通过人物的考证和文献的疏解以及其学派的形成、发展、壮大过程中各弟子门人的继承、弘扬、演变的状况,才能全面、系统、深入体贴其本真。蕺山后学展开了宗周的理论思维,在哲学、经学、史学、文学、艺术、事功等各领域都有所发扬。如黄宗羲《易学象数论》、黄宗炎《周易象辞》、吴钟峦《十愿斋易说》、倪元璐《儿易内仪以》《儿易外仪》等为标志的“易学”;姜希辙《左传统笺》、张岐然《春秋五传平文》的“春秋学”;陈确《大学辨》、黄宗羲《孟子师说》的“大学学”;毛先舒《声韵丛说》、《韵问》、《韵学要指》为标志的“音韵学”;黄宗羲《明儒学案》、《宋元学案》开创的史学新体例的“浙东史学”学派;张履祥的“农学”、魏学濂的“经济学”为标志的经世济用之学;陈子龙与人合编《皇明经世文编》,为传承儒学治国理政、救世重道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蕺山后学通过其理论思维的著作,更加深刻体贴、领悟中华民族传统历史文化思想的精髓,中华传统的历史文化、理论思维在一代接着一代、一环扣着一环的智能创新中、不断诠释中,使中华传统历史文化、理论思维具有永远的创新力、生命力,这是中华传统历史文化、理论思维五千年来之所以保持不断裂的因缘所在。

  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平等对话,是心灵的交流,是情感的交感。张瑞涛在完成刘宗周硕士论文后,在大学工作期间,在读书、生活中,不断反思蕺山的言行语录,在精心体悟蕺山“曒曒完人”的圣贤气象时,便情不自禁勘查自我做人做事的当否,刘宗周的“严毅”、刚直、忠贞、正气、简约的气象总会呈现在他的面前,他祈望有一日能“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犹如天上的星星与月亮,彼此皎洁的流光能长相随、共映照。愿刘宗周的人格、德操、精神成为张瑞涛教授为人为学的标的。

  是为序。

张立文于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

2017年8月1日




目 录

序张立文

导论

上篇  蕺山门弟子考

一、蕺山门弟子概论

二、蕺山门弟子考编

下篇  蕺山后学思想研究

第一章  “行己立政,致命遂志”--吴麟征思想平议

一、忠:“从容卓绝,义尽仁至”

二、廉:“清明强干之气”

三、直:“以直行行于枉道之世”

四、诫:“养祖宗元气,立一分人品”

附录1:吴麟征家族世系简图

附录2:祝渊《太常吴公殉节纪实》

第二章  “得正而斃,节孝两全”--吴蕃昌的思想世界

一、生平

二、立德

三、立言

附录:《祗欠庵集·原叙》

第三章  “兢兢无负其本心”--祝渊的思想世界

一、“浮名”

二、“委心任运”

三、“何思何虑”

四、“无负其本心”

附录:陈确《祝子开美传》

第四章  “学倍程朱非是学,修兼知敬乃真修”--金铉思想撷要

一、“诚也者,其安身立命之基”

二、“从心从生,性义立焉”

三、“以工夫至而本体自呈”

附录:《金忠杰年谱》

第五章  “发政施仁”--“匡正政治学”视域下的黄宗羲《孟子师说》新诠

一、仁本:“天下之所以平,舍仁义更无他道”

二、君道:“上无道揆,下无法守”

三、臣节:“令君心自悟,谏争者别有一道”

四、民本:“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

第六章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明夷待访录》与刘宗周

一、《原君》与刘宗周的“君道”思想

二、《原臣》与刘宗周的“臣节”思想

附:全祖望《梨洲先生神道碑文》

第七章  “言知行合一,则天下始有实学”--陈确《瞽言》“素位之学”疏解

一、“吾只与同志言素位之学”

二、“人性无不善,于扩充尽才后见之”

三、“言心言情言才言气,皆是言性”

四、“素位是戒惧君子实下手用功处”

附:黄宗羲《陈乾初先生墓志铭》(四稿)

第八章  “教化行而风气厚”--张履祥《近古录》与明代儒士“君子人格”的开显

一、“维持世运”:《近古录》的编纂始末

二、君子“修己立身”

三、君子“敦睦居家”

四、君子“仁里居乡”

五、君子“忠恕居官”

附录:邵懿辰《张杨园先生传》

结论:蕺山学派刘门师弟子的思想性格

一、“气节立德”

二、“经世立功”

三、“自得立学”

附录

附录一:《蕺山弟子籍》

附录二:《子刘子祠堂配享碑》

附录三:访“蕺山”记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来源: 中华孔子学会    浏览次数:0   【收藏本页